自从 openAI 带了这波 AI 热潮,很多工程师开始着手开发 AI 应用。比如我写了几个小程序,效果上看还不错的一个是AI绘图领域的。
这个小程序目前累计用户高达3.6万,日UV却只有100-200之间波动。留存率非常低,活跃用户留存仅10%-20%,新用户更惨,7日留存基本在1%-5%左右徘徊。
可能纯工具应用就是这么惨淡吧,而且好像不只是我这种小开发者有这种烦恼,大厂的应用也有类似的困扰。众多大厂的众多AI应用里,最为出名的应该就是字节跳动的豆包App吧,相比其他的文小言、KIMI、通义千问等应该是领先不少的,而据说(无数据来源,未经考证,请勿引用),豆包的流失率也高达98.xx% 。
从自身感受上说也差不多,我安装了不少AI App,比如豆包、通义千问、Kimi、元宝等,但后续陆陆续续删掉了不少,现在只剩了豆包、通义、Claude。而这三者,也几乎不打开,偶尔打开也仅为了学习研究看看功能看看交互。感觉AI在移动端上,真的蛮鸡肋的。
不过在桌面平台上,使用频率就会高很多,但也主要是 chatGPT 和 ClaudeAI,几乎不用国产AI。国产AI给我的感觉像是……内容审查给查坏了,不太聪明的样子……
以上是AI能力方面的问题,可能随着时间都会慢慢改善。
但对于独立开发而言,AI应用最大的问题在于,成本!
几乎所有的AI的需要依赖显卡才可以运行,而显卡,实在是太贵了。
最近看到一个案例,有个老哥把李继刚老师的汉语新解部署成了网站的形式,不需要登录就可以玩。我第一反应就是,它能撑多久?这个汉语新解是要求 ClaudeAI 的接口,很贵的,一次调用差不多要人民币2角钱左右。
果然,刚刚看已经无法生成了,调用的时候就报错:无法生成svg。大概率是费用花完了。
不只是这一个例子,想想AI出来后火起来的应用?真正用AI发财了的人靠的不是AI的能力,而是二道贩子、卖课的。因为国内无法使用,催生了大量的代理。卖课的也是搞笑,他们自己都跑不通AI商业化的流程,却敢大言不惭不学AI就要被时代抛弃了。
总之,成本问题是独立开发者面对AI应用时的一座大山。AI绘图小程序也是一样,虽然是想办法尽可能降低成本了,已经是弹性部署,仅在有用户请求时才启动GPU,按秒计费了,但依然一张图要1-2角钱的成本。
这个价格看起来不贵,但架不住人多。还好,我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东西的费用不会低,所以一开始就决定一定需要鉴权+计费,计费不一定是真的要出钱,只是说一种限制,不能无限免费的一种限制。
所以我根本没考虑过web,一个网页被攻击的门槛太低了,小程序虽然也会有风险,但门槛显然被提高了不少。
最后的结果是,即使在如此压缩成本的情况下,也仅勉强靠广告和付费用户达成了收支平衡,至于说想盈利,我觉得很难。所以这个项目的结果大概率会是一个练手项目、一个学习项目。
成本这座大山想要翻过去还是比较难的,只能期待计算成本的下降,至于说一些国产大模型厂商出来打价格战,疯狂降价甚至是免费提供,实际体验后发现这些模型的能力相较头部模型还是差太远了,用来翻译文档都有点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