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互联网创业寒冬

阮一峰的 Blog 里提到,现在互联网创业几乎消失了,并引用了一篇文章同时总结了4个原因。

  1. 互联网行业已经成熟了,留给创业者的机会大幅减少。互联网的大部分果实已被摘取,早期的高增长难以再现。真正的创新机会即使还能找到,也会被现有的大公司快速抄袭,不会留给创业者。AI 大模型出现后,互联网本身也在衰弱,创业机会就更少了。
  2. 创业的机会成本变大了。一个大厂的高级工程师,现在的薪酬(包括股票期权)超过百万,创业很难打动他了。
  3. 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难以实现了。风投预期的模式是项目高速增长,最终实现上市退出。而这越来越难做到了,能够指数式增长的线上项目现在基本找不到。
  4. 创业者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。人们比以前更重视生活质量,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创业带来的没日没夜的劳作、倦怠、失败的人际关系、心理健康问题。

阮一峰认为第一条是根本原因:互联网的高增长结束,行业的机会少了。

寒冬与巨鲸

但阮老师也不全是悲观,最后判断是,单纯的互联网创业,应该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兴旺了,很可能就是社会的平均增长率和回报率。未来互联网的机会更多是与其他行业结合,就好像现在的 AI 创业,很多都是 AI 为主,互联网为辅。

我觉得很有道理,顺着链接看了下原文,很短小,遂找 AI 帮忙翻译为汉语,分享给各位。

原文标题是《创业寒冬:Hacker News信仰崩塌记》

Hacker News 是一个海外极客社区,形态非常类似贴吧、论坛。

2013年,一位创业失败者在Hacker News讲述经历。评论区充满温情:”失败只是一个事件,不是你的身份标签”、”收拾心情重新出发”、”这都是为下次成功积累经验”。

转眼来到2025年。另一位连续六次折戟的创业者分享心路。这次评论区的画风突变:”当初去大厂打工可能更明智”、”这场老鼠赛跑根本不值得”、”最真实的故事总被掩埋,我们看到的都是精心粉饰的剧本”。

老鼠赛跑原文是 Rat race ,是一个比喻性表达,指:现代社会中永无止境的竞争、常用来形容职场、城市生活中为追求成功/财富/地位而疲于奔命的状态,就像实验室里踩着滚轮不停奔跑却无法前进的老鼠。整句含义大概为:”与其在创业这种高风险、高压力的赛道无意义地消耗生命,不如选择更稳定的职业路径”

这种转变绝非个案。曾高呼”快速试错,频繁迭代”的极客圣地,如今开始系统性质疑创业本身的价值逻辑。

究竟发生了什么?

创业者的身心代价变得更加直观。过劳猝死、家庭破裂、抑郁症等案例,再也无法用”奋斗者文化”的遮羞布掩盖。

科技巨头的薪资待遇改写了风险收益公式。当资深工程师在成熟企业轻松斩获30万美元+年薪,创业的财务合理性开始动摇。

风险投资模式的局限性浮出水面。资本对超高速增长和退出预期的偏执,让无数创业者在真实商业逻辑与投资人诉求间进退维谷。

行业进入成熟期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低垂果实已被摘尽,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机会愈发稀缺。

我们正在步入的”创业寒冬”,并非指创业行为的消亡,而是围绕它的造神运动正在冰封。

这场寒冬过后,或许会孕育出更质朴的创业生态:既有传统风投模式的一席之地,也会涌现更多元化的创新路径。这个新生态可能不再光鲜,但必定更加真实。

希望之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