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%

在国内的平台,你没有粉丝

不知道有多少搞自媒体的朋友,不管是玩抖音、快手、视频号、公众号、小红书、微博,只要仔细想一想,就会发现,我们的粉丝根本不是自己的,而是平台的。

算法时代:内容的可见性由谁决定?

曾几何时,关注一个账号,就能稳定地看到他的所有更新。但现在,即使关注了100个账号,平台也只会优先推送其中20-30个。这不是我们的选择,而是算法的决定。

以抖音为例,据非官方数据显示,关注账号的内容在用户首页Feed流中的展示比例不到30%。也就是说,即使别人点了关注,新作品也未必能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。

微信公众号更是如此,大部分公众号的打开率不足15%。一个拥有10万粉丝的账号,实际阅读量可能只有1万出头,而且这个比例还在持续下降。

这就是现实:在算法分发的时代,粉丝只是一个数字,而非忠实的追随者。

后来者的困境:内容好≠有人看

“只要坚持输出优质内容,粉丝自然会来。”这句话在2016年或许还有几分道理,但在2025年的今天,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神话。

为什么?因为平台红利期已过,内容创作者数量呈指数级增长,而用户注意力却是有限的。

以小红书为例,据统计,2024年平台日活跃创作者已超过1000万,而日均发布笔记量超过3000万条。在这样的内容海洋中,即使作品质量上乘,也很难自然地被发现。

更残酷的是,平台算法往往偏向于:

  1. 已有高互动的账号
  2. 符合平台当下推广方向的内容
  3. 能够留存用户的”爽文”或”爽视频”

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:新人需要曝光来积累粉丝,但没有粉丝就难以获得初始曝光。

平台的真相:创作者只是流量的载体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平台的核心诉求从来不是帮创作者积累粉丝,而是留存用户、提高广告价值。

当平台发现,通过算法推荐陌生但有吸引力的内容,比展示用户已关注的内容更能提高用户停留时间时,”关注”这个功能就被悄悄弱化了。

在这个机制下,创作者沦为了流量的载体,平台可以随时通过算法调整来决定谁能”活”下去:

  • 今天推广情感故事,明天可能转向美食探店
  • 昨天还爆火的题材,今天可能就被限流

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很多创作者在平台上忽然”消失”——不是他们不更新了,而是算法不再青睐他们。

但这不意味着放弃

尽管现状如此,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弃自媒体创作。相反,我们需要更清醒地认识这个游戏规则,并做出相应调整:

1. 内容依然是根基

虽然好内容不等于有流量,但没有好内容一定没有持续流量。在算法推荐的世界里,内容质量是被推荐的前提条件。

2. 多平台布局,降低风险

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当一个平台的算法不友好时,其他平台可能会给我们机会。

3. 建立平台之外的连接

这是最关键的一点:将平台流量转化为平台之外的资产

具体可以:

  • 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博客
  • 运营邮件订阅列表
  • 创建私域社群(如微信群、Discord等)
  • 开设付费会员制度

这些渠道虽然起步慢、增长缓,但它们是真正属于创作者自己的,不受平台算法波动影响。

独立渠道:真正属于自己的阵地

在所有应对策略中,建立独立渠道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步。

以个人博客为例,它有几个无可替代的优势:

  • 完全的内容控制权
  • 不受平台规则限制
  • SEO带来的长尾流量
  • 可以自由设置盈利模式
  • 数据完全透明且归自己所有

我的一位朋友,在视频平台有10万粉丝,但他最看重的是自己运营5年的博客和3000人的邮件列表。当他的视频账号因某次平台调整突然流量锐减时,这些独立渠道成了他事业的救命稻草。

结语:与算法共存,而非被其奴役

在这个被算法主宰的内容世界,与其抱怨不如适应,与其依赖不如独立。

平台仍然是内容分发的重要渠道,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:在国内平台上,没有真正的粉丝,只有被算法暂时青睐的机会。

所以,继续创作有价值的内容,但别忘了在平台之外,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阵地。那里的每一个访客、每一位订阅者,才是真正对内容感兴趣的人。

当下次算法调整来临时,这些平台之外的连接,才是内容创作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。